
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的专业顾问会尽快与您联系
11000
HI!
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的专业顾问会尽快与您联系
2025-05-28
大会演讲
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应用:
星间激光通信技术布局
在第九届空间光通信与组网技术大会上,氦星光联三体计算星座项目负责人(联合创始人)胡振贤发表了题为《星间激光通信技术布局》的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了氦星光联在卫星激光通信领域的研发进展与规模化应用规划。
胡振贤指出,氦星光联已圆满完成卫星激光高速通信技术研发,核心成果聚焦于三体计算星座激光链路技术的成熟落地,相关技术指标与在轨验证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卫星激光通信正式迈入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阶段。
演讲中披露的技术突破显示,氦星光联研发的激光通信终端实现了不同速率通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支持 100Mbps(1500km设计值通信距离)、10Gbps(1500km 设计值通信距离)与 100Gbps(1500km 设计值通信距离)的数据传输,分别采用 OOK 直探调制(100M和10G)与 DP-QPSK 相干探测(100G)通信体制,设计值为建链时间≤15s@1mrad、捕获概率超 95%。设备实现轻量化与低功耗突破,光学头重量仅2-3.5kg,集成电箱最小尺寸 195mm×190mm×110mm,功耗低至 70-110W。
针对大规模应用的组网需求,氦星光联以三体计算星座为示范载体,构建 “主链 + 低链” 混合激光网络架构:主链卫星通过 100Gbps链路实现核心节点高速互联,低链卫星以 10Gbps/100Mbps 链路覆盖边缘节点,形成 “高速骨干 + 灵活接入” 的立体化通信网络。
2025 年 5 月 14 日 12 时 12 分,氦星光联参与的 "三体计算星座" 首批 12 颗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入轨后,氦星光联研发人员将通过8阶段全流程在轨测试(上电状态检查、解锁设置、设备自检、接收自标校、发射自标校、星间激光通道建立、通道信能检验以及星间业务传输),验证太空环境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胡振贤特别强调,团队依托开源网络仿真技术体系实现了组网能力的前瞻验证 —— 基于 NS3 内核、Cesium 可视化工具及Python卫星动力学计算库,构建了支持至少1000 颗卫星的动态组网仿真系统,可模拟星间链路通断状态、优化拓扑结构,并构建了基于Mininet网络容器的半物理仿真平台,运行Bird等轻量级路由软件,开发验证适用于星座规模的不同路由算法,为千颗级卫星集群(如 GW 星座、千帆星座)的星间链路规模化部署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氦星光联的技术已展现出多元化落地潜力:
在航天领域
可支撑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星间数据中继与遥感图像实时回传,较传统微波通信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
在民生与产业领域
针对偏远地区、海洋舰船、航空飞行器等场景提供高速通信服务,补足地面网络盲区,赋能应急通信、智慧航海、空天地物联网等领域;
在国际合作层面
依托 “新基建” 与商业航天政策,推动中国激光通信技术参与全球标准制定,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开展示范应用。
谈及技术迭代方向,胡振贤表示,除了业界推进的硅光芯片集成技术,将保偏光路、超窄线宽激光器、高灵敏度探测器等集成于单芯片,提升光模块抗辐照能力与集成度,氦星光联提出了激光终端发展的创新路径:
探索 “去电机化” 跟瞄设计(如大角度单摆镜粗精复合跟踪),降低设备零件数量占比(>30%)、重量占比(>50%)与功耗(>20%);
针对未来大规模星座组网,实现分级分域组网管理,并推动微波与激光融合通信,构建两种通信手段互补的高动态环境下的低延迟、高可靠链路。
团队计划 2025 年实现激光终端百台级量产交付,为我国空天地一体化 6G 网络建设及全球卫星互联网竞争提供核心技术支撑。